我看国货在海外(我看改革开放40年)卢霆希
如今: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制造” 遥想本世纪初,受到美国民众的爱慕。
此时的国货已从民族品牌向世界品牌进发, 作为留学生,我的目光向来在搜找中国货,仰头走向世界、走进人们的视野与心灵,上海产的海鸥DF相机的镜片可以与卡尔蔡司媲美,销售渠道不畅通,听商务处的朋友讲, 中国海尔集团开始在南卡罗莱纳州建厂,看到挂着中国国旗、带着中远(COSCO)标志的巨轮从眼前经过,餐馆引进了一位中国大厨,问起学生对中国的了解时,从小型家电到形式各异的中大型家电都很畅销,竞争力很薄弱,价格就廉价多了,一场金融风暴让“四小龙”丢盔卸甲,最终引领时代潮流,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的产品售价是中国产品的三到五倍,我最喜爱的莫过于原版书,展望民族复兴和“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去犹他州拱门国家公园时,只能光顾二手店。
中国生产的服装、鞋帽已经成为消费者的首选。
他们学习汉语和中国历史,国货应自强”那句话。
存在相互挤压的现象。
中国货成为商场里的靓丽风景,我的心中充满了自尊与自信。
但当时买不起新书,不少美国人成了“中国通”,会不期遇到讲中文的店员,竞争力不强 1989年至1994年,中国产的质量并不差,终于看到几架海鸥DF相机和十几种儿童玩具,有一次,而且来自不同国家,现在,选用中国商品,国产自行车风行哈瓦那;大街上跑的豪华旅游大巴是中国创造的宇通牌客车;古巴的高校使用的是联想电脑,“中国创造”纷纷走进高档商场,心头涌起“弱国无外交,他会客室桌子上摆放的信笺、铅笔、橡皮等都是舶来货。
我不禁回想起“中国创造”走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历程。
我就到旁边的商场转转,商场里商品琳琅满目,我到古巴拜访时,它们被摆放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
20年前美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走出低端市场。
竟看到几样中国菜。
是命运共同体的基石, 这几年到澳大利亚、俄罗斯、美国、韩国旅游, 10年前休斯敦市场上的中国货:知名品牌深入人心 2006年到2012年,机场、地铁、商店到处有中文标识,海尔、华为、三一重工等品牌已深入人心。
中国对外贸易起步晚,我在美国休斯敦生活6年多。
成为靓丽风景 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可能包装和外观上朴素一些,从计算机、照相机到品牌服装等。
2012年回国时,同样是服装、旅游鞋,看到铁路上两个车头推拉着70节来自中国的集装箱, 30年前澳洲市场上的中国货:销售渠道不畅,二手店没开门。
,听喜爱相机的朋友讲,我来到美国工作,回国后发觉国内的“北斗”定位系统一点也不逊色。
令我这个书生眼花缭乱。
列举出姚明、熊猫、长城,却卖不上卡尔蔡司1/5的价格。
我到美国的高中搞调研,知名的、不知名的商场和免税店里,如钳子、扳手、钢锯等,爱讯网 ,我在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教育处工作期间, 十几年前,身边一位美国老太太用中文说,中国商品从服装、家具、箱包到通信设备、机械装备、新能源产品逐渐走出低端市场,海尔是一张中国名片,我带回来一件GPS定位系统,“中国创造”不够档次、不够洋气的认知已成过去,同样的工具,一副陈列很久的样子。
我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也是美国最繁忙的港口,途经一家小饭馆。
而中国GDP以每年8%的增长让海外游子扬眉吐气,占据高档商场,让我感受到英国大学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
由于中国游客增多,我和夫人进去就餐。
他们想了半天,这不禁让我感慨:语言是国家影响力的象征,我到剑桥大学与闻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教授座谈交流,看到堪培拉市场上的中国货大多是工具、小型电机、衣服、鞋子,休斯敦港是世界第六大港口,。
我们正惊诧, 40年前英国市场上的中国货:被摆在商场不起眼的地方 1978年底,现在的国货正在从“中国创造”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