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讯网,只关注热点资讯!

恐怖谷理论让人恐怖的原理解析 恐怖谷理论图片(多图)

05-03栏目:趣历史
TAG: 百态 生活

恐怖谷理论为本篇文章主要内容,下面是恐怖谷理论图片:恐怖谷理论让人恐怖的原理解析正文内容:

  恐怖谷理论图片:恐怖谷理论让人恐怖的原理解析

  智能时代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事情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但是恐怖谷理论让机器人的研发陷入了沉思。原本在机器人的研发过程中,都是追求与人的相似度,这样就会跟人的感觉非常好,但在影视作品中也出现过机器人危机,说明当机器人变得跟人一样不一定是好事,而恐怖谷理论更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恐怖谷理论解析

  恐怖谷理论诞生于1906年Ernst Jentsch的笔下,而在1970年第一次在学术文章中使用,原因是日本的机器人研究员森昌弘发现,当机器人越来越接近人类的时候,我们对它们的好感就会提升,但是当机器人太接近人类的时候,一旦超过了某一个点,好感就会变成极度的厌恶和惧怕。

  其实恐怖谷理论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心理现象,用物极必反来形容可以说是极为恰当的,奇怪的是,我们对恐怖谷里的事物所产生的的反应,准确的来讲并不是恐惧,比如看到一只有毒的蜘蛛或者蛇,又或者被一把枪顶住了后背,我们所感受到的另一种微妙的不适感,让人起鸡皮疙瘩,让人总感觉不舒服,却不知恐慌的来源。

  这种奇怪的恐怖谷理论的现象又是怎么样产生的呢?我们把它归功于cognitive dissonance。我们的大脑最不适应的不是恐惧,相反,我们的大闹在应对危险这方面非常熟练,有很多下意识的行为都是在危险的时候身体自动做出的反应,而我们的恐惧感就是来自于对于危险的敏感。我们的自我保护系统能够非常迅速的区分信息,到底是安全的还是危险的,但是在认知产生矛盾的时候,恐怖谷现象就产生了。

  比如上面的这只哈士奇,我们可以迅速的辨识出,这是一个二哈,他的危险系数很低,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同时当我们仔细看的时候,我们也发现它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大脑没办法准确的辨识出哪里出了问题,此时,cognitive dissonance就产生了。在安全和危险之间,我们无法确认,这超出了我们熟悉的认知范围。而正如恐怖大师史蒂夫·金 所说,让人的心备受恐惧折磨的从来都不是妖魔鬼怪,而是超出认知范围的未知。这种未知感,就是我们说的creepy,那种恐怖谷带来的不适应感。

  当然,目前为止,科学对这种特殊的感觉的研究为数不多。与其非常相近的,是当我们站在没有护栏的高处时,心里的感受。我们常常觉得,后背发凉,起鸡皮疙瘩,觉得我们仿佛被一种力量在往前推,或者心里有个声音貌似在叫我们跳下去。严重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腿软,头晕。这种感觉,也同样归功于cognitive dissonance。

  当我们的大脑发现我们站在高处时,它会发出危险信号,通知各个其他部位,让身体往后退。然而这种危险信号在没有任何实际威胁的情况下,显得非常奇怪和唐突,我们的大脑又同时在好奇的寻找实际威胁。这时它的解决方法就是把不存在的威胁,化为一种外力,比如我们觉得有股力量在推着我们,又或者化作自己的一部分,让我们觉得自己似乎有想跳下去的欲望,以此逼迫我们后退到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人类自我保护系统的神奇之处。

  我们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不会把一个同时像两个东西的物品,看做一个个体,而是必须把它划分到一个或者另一个类别里面去。比如下图,我们的大脑在认知时是不会出现这是个“人猴”的概念的,它只能把50%+50%人和猴子的图片区分为“像猴子的人”,或者“像人的猴子”。

  当一个事物接近人类的长相时,在一定程度之前,我们的大脑认知都可以把它划为”非人“的存在,此时我们会因为它”像人“而觉得它可爱。但是当这个相似度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大脑将把它划为”人“。而此时,就产生了第一个图表中的大幅度好感降低至恐惧。为什么如此呢?

  因为人类是社会动物,我们高度依赖他人,所以我们对他人的脸部和肢体语言等等沟通方式非常非常的敏感,我们依赖这些信息来告诉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反应,如果她哭了我们该安慰她,如果她很气愤,我们应当小心,等等。因此,比如说当一个木偶已经越过了”像人的木偶“的认知界限,而进入了”像木偶的人“的相似度。我们非常熟悉的,赖以生存的沟通方式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处在我们认知范围之外的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未知。我们无法了解到底安全,还是不安全。

  cognitive dissonance和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加上人类对面部和肢体语言的特殊敏感度,造就了奇特的“恐怖谷”。

以上恐怖谷理论图片:恐怖谷理论让人恐怖的原理解析相关内容及恐怖谷理论相关图片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属恐怖谷理论图片:恐怖谷理论让人恐怖的原理解析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告知,爱讯网将尽快删除。

阅读量:100000+
推荐量: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