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讯网,只关注热点资讯!

为什么寺庙和道馆都更喜欢建在山上?是为了远离尘世吗?

01-09栏目:历史
TAG:

  中国许多名山在山腰或顶部建有佛寺、庙宇、宫观。中国佛教、道教要进行修持、修炼,脱离尘俗,必然要找到行人车马少的地方,建设“山寺”、“道院”。

  中国有句古话:“深山探古寺,平川看佛堂”。中国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宫观建筑,其要求相差不多,凡是庙宇都是根据礼制制度建设的,不论如何大的庙宇,都要根据礼制建造十分完整的一套左右对称式的建筑,仅仅不同于各个殿宇的开间尺度,庙宇中的院内组合等等,但在局部处理上,还是有许许多多的变化。道教建筑则不然,他们尊奉老子、张天师等建庙求仙,自己修行,使之长生不老,所以在庙宇建筑设计时都要求在深山中,选择天然胜地,利用人为与自然结合的设计手法,划时代的建筑,不墨守成规,做自由式的布局。例如在悬崖绝壁处建庙,架桥,桥上建屋,有大有小,远近不一,高低叠错,楼台殿阁建造其间。这样一来,好像是仙山楼阁,仙人要在这里下凡,或者作为迎接神仙的佳境,所以道教建筑绝大部分如此,他们选址尽力在山路难以攀登的山顶或山怀之中。中国五岳名山,中国道教十大名山大多数都以这种式样出现,将庙宇建在山顶端。

  为什么在山中或高山顶建造庙观?主要目的是登高远望,僧人道士进行修行,环境好,一是敬神;二是迎接神仙;三是一尘不染;四是长生不老;五是它能与世隔绝。同时,还使广大信士登入空门,引其入胜,思想开阔,使人神往,体现仙境高不可攀,令人向往的意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明一朝,前后一共16位皇帝,其中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葬于南京孝陵;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不知所踪;景泰帝朱祁钰在死后被复辟的哥哥剥夺了皇位。因此16人中除去这3人,剩下的13位都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中央皇陵,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明十三陵”。

blob.png

  有意思的是,十三陵对应十三位皇帝,且每位皇帝的陵前都有一块石碑。其中,只有明成祖朱棣的碑上是有字的,其余12块碑全部都是无字碑,这又是为何呢?难道是因为永乐大帝这一生丰功伟绩太多,所以才能树碑立传,其他皇帝都自愧不如,所以空着吗?

blob.png

  显然不是这样。这事的起源还是得追溯到朱元璋那里。皇陵撰写碑文这事,在明朝以前都是由朝中大臣用最华丽的辞藻提前编写好,然后雕刻上去。但到朱元璋这里,他本人非常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工作,于是下旨,说你们这些人写的碑文都是些粉饰太平之词,夸夸其谈、溜须拍马,既不能让当世之人信服,也不能让后代对历代先皇产生崇敬之情。

阅读量:100000+
推荐量:8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