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讯网,只关注热点资讯!

热点丨透视大宗商品电商平台[组图]

07-11栏目:电商

从300家到不到200家,短短两年里,中国大宗商品电商的先行军团——钢铁电商,经历一轮大洗牌,用业内人士的话说,即便活下来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都是在挣扎着求生存。

在“互联网+”概念的催化下,一批电商平台像雨后春笋普通,争先恐后生长在大宗商品领域。虽然目前依然处在起步阶段,却吸引了越来越多希翼抓住风口的企业进入淘金。其中,步子迈得相对较大的钢铁电商,已经探究出来一些路径。中国经济时报已推出透视大宗商品电商平台——钢铁电商的系列报道,此为系列第三期,敬请读者关注。

■记者观看

她认为,随着电商模式逐渐成熟,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现代物流等新兴技术的浮上和商业模式创新,大宗商品领域得到新动力。虽然面临各种问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获得了珍贵的经验。例如,在领先“下水”的钢铁电商示范效应下,国内石油化工、煤炭、有色等大宗商品电商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样也应该看到,大宗商品电商还存在一系列问题,还不尽如人意。要想进一步促进大宗商品电商行业健康进展,还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B2C电商平台,不管是淘宝还是京东,都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进展过程,通过持续不断地烧钱,才最终实现盈利。B2B电商平台,特别是大宗商品电商平台,比面向个人消费品的电商平台要复杂得多。培养消费习惯,需要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可谓难上加难。

一些钢铁电商为了吸引投资,将一些并不相关的概念,比如专注于创造端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4.0,与专注于流通端的钢铁电商捆绑在一起,号称与国家进展战略方向一致,实质上只是为前期投入的资本能够尽快解套、为少数人谋求暴利而做的嫁衣。

早期,钢铁电商曾经持续多年全行业亏损;近期,一些龙头企业陆续宣布盈利。这些成绩单背后,却是不可持续的烧钱模式。大量资本涌入后,催热恶性低价倾销,这些短期行为对行业长期可持续进展的损害,正在显现。烧钱、讲故事、再融资的循环上演,或将损害资本对行业的信任。

熬过2015年之前的亏损,是否还能熬过2018年之后的钢价起伏,如何应对宏观政策特别是不断收紧和规范的金融政策,将对钢铁电商的走向产生决定性影响。历经多年浮躁式进展的钢铁电商,兴许已经到了需要反思的阶段,是继续之前粗放式的进展,还是精耕细作。此时开始反思,并不晚。而对于资本,需要充分认识到,钢铁电商并不是一个可以来快钱的行业,要做好长期投资的预备。也就是说,短期内不要寄望于它会带来很高的回报率。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惟独做大电商平台的交易量,才干在市场中求得话语权。但交易量的增长,在前期需要靠大量烧钱式的投入,而现在,显然钢铁电商还没能够彻底脱离烧钱,不只是引流需要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的完善也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

钢铁电商的生存之难,可见一斑。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当前的客观环境表明,钢铁电商并不是一个适合通过讲故事来圈钱的行业,需要实实在在的商业模式,需要足踏实地的财务数据,需要可持续的盈利模式,需要久久为功。

第二,支付方面要创新。不同于B2C,大宗商品电商平台需要支付的金额巨大、信用可靠性要求也非常高,要建立在认证、担保等方面有所保障、有所创新的新模式。

第一,政策支持要到位。B2B是将来政策的重点,尤其是在创新商业模式方面,更要大力支持。但是不能像以前那样支持交易额、量等方面,要加大支持其核心制造力。

为了求得短期的暴利,一些钢铁电商不惜挑战风险,向贸易商转型,成为用信息化手段武装起来的贸易商,与真正意义上的平台经济背道而驰。他们转型为贸易商后,不得不靠天吃饭,在钢铁价格的起起降降中,找觅低买高卖的空间。一些谋求报表好看的电商,甚至将盈利的重点转向风险巨大的期货市场,以求给前期投资的资本一份好看的成绩单,谋求短期内的上市解套。坚持做第三方平台的钢铁电商,深耕供应链、主打服务牌、设置各种交易场景、收取相应的服务费,但与前期的高投入相比,当前的服务费虽然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但依然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要扩展盈利空间,需要破解增强用户黏性的难题。

盈利模式是钢铁电商破局的核心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阅读量:100000+
推荐量:189